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最高主塔封顶
([英]肯尼斯·米诺格:《政治学》,转引自王焱:《社会思想的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正如王焱先生在评价康有为时所指出的:现代社会中在思想层面活动的思想家与在实际政治层面上活动的政治家,置身于不同的两个社会价值领域,分属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前者是理念的人,而后者则是行动的人。
比如选举产生有关国家机关、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因此一方面必须大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另一方面必须大大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即实行宪政,以宪治国。中国的政治实践就是如此。当然,中国人也有自己的至上信念。如果说在近代社会以前法律所反映的还只是少数有产者阶级的意志,那么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法律则至少在形式上成了人民意志的表现。首先,人民主权是宪法的最高原则。
所以罗尔斯提出:正义的宪法最好应是一种为保证正义的结果而安排的正义程序。因此,计划经济是人治的最好土壤,可以说,计划经济内在地、本能地要求人治。因此,在历史上,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最初动因,就是通过法律规范和控制权力,以保障人权。
(三)剔除传统法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法文化的精华,为宪法至上提供赖以生存的思想文化条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存在自己的传统法制。所以就法论法总有局限性,我们应该从保护人民的利益出发,从群众的疾苦出发,去探索救济办法,忠诚地以人类追求正义的精神,不畏强权,而不懈地积累、更新如何预防权力被人类弱点所滥用的根源、技术和方法。由于工具主义法律观强调的核心在于,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离开了它,所谓宪法、契约都只是空谈。
〔12〕《潘恩选集》,第257页。不过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宪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方面。
这就需要有效的机制来确保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人们也能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然而,由于意志本身并非目的,利益才是意志的驱动力和归宿,因此人民的意志至上追求的还是人民的利益至上。由宪法确认的权利制约权力机制却能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法治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宪法是控制权力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则,是管制权力的基本工具〔13〕,其目的在于限制和控制政权的范围,并规定行使权力的合法方式。但是,市场经济却与此恰恰相反,它在本质上是权利经济。因此,笔者赞同荆知行先生的结论:我们说的‘法治应该是‘宪法之治,而不应仅仅是一般的法律之治
为此,全国人大在1988年通过了一个宪法修正案,将私营经济等载入宪法。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
第四,对宪法的法律性认识不够,没有设想宪法可以被司法机关适用。还有人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保障宪法,既符合民主集中制,又使监督具有权威性。
如宪法的司法适用性说明宪法具有部门法的价值,也说明政治问题可以通过司法机关以司法程序来解决。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宪法观念 民主宪政宪法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宪法的内容、形式、功能、价值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通常指那些具有一定稳定性,对于人们的宪政实践具有根本性指导作用的思想意识。他说: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可见,毛泽东对于宪政问题有过自己的认识。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第三,对宪法是社会主义国家法治的基础和人民政权的合法法源的根本性质缺乏必要的认识。这部宪法还对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形式予以认可,在总纲部分明确规定: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
宪法上的民主使民主原则得以宣告,民主在政治制度的建构中得以体现,民主选举权和平等参政权得以确立。叶剑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的法制建设从建国以来就没有很好地健全起来,林彪、四人帮所以能够为所欲为也是钻了我们这个空子。
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反映出我们党和人民对宪法权威性的尊重。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这部宪法反映出党和人民宪法观念的一些重要变化:(1)权利观念开始觉醒。该纲领第六条规定: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宪法的正当性(人民拥有制宪权并在实际上制定了宪法)表明政府权力的合法化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8~209页。
宪法中规定,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保障宪法实施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保障宪法实施的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依法规范和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力,确保国家权力严格按照宪法的规定去行使。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长期抓下去,坚持不懈地抓好。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建设的步伐,早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我国公民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宪法观念应当作进一步的转变或更新:第一,从注重宪法的政治性转变为注重宪法的法律性。
第二,重视宪法的工具性、目的性及其与党的总路线的一致性。《共同纲领》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多党合作的精神,是对新型民主形式的伟大探索。
此外,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对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政不感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自晚清以来所搞的一次次的民主宪政都没有能够成功,封建专制、军阀统治和军事独裁都打起了立宪的招牌,这些假冒伪劣的民主宪政严重地败坏了西方民主宪政的声誉。(2)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开放后党在宪法观念上的转变,预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光明前景。三、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宪法观念上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成为社会舆论,都自觉了,就可以到共产主义了。199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央提出的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初步意见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
我们各种规章制度,大多数,90%是司局搞的,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开会有它们一套,我们还是靠我们那一套。群体的宪法观念可按阶级、阶层、政党、职业、年龄、学历、性别、地区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崇高威望因而也最有本钱搞人治的人,现在没有了。应当承认,上述转变事实上已经开始,只是还不够普遍和深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转变终将完成。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